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又是一年秋收季,行走乌蒙山区,山野田畴,“丰”景如画。金沙县的20万亩高粱熟了,火红的穗子笑弯了腰;织金县的南瓜圆润饱满,等着农人采摘销售;威宁自治县的夏秋冷凉蔬菜青翠欲滴,通过江楠物流园走上了大湾区市民的餐桌......

作为传统农业大市,近年来,毕节市紧紧抓住农业发展“牛鼻子”,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探索山地农机化,强化农技服务,推动农产品变商品,在扎紧粮袋子的同时,不断鼓起群众钱袋子,奋力推进乡村振兴。


(资料图片)

扎紧粮袋子

秋阳高照,金沙县清池镇渔河村高粱基地里,红彤彤的高粱弯着腰,穗粒饱满。村民们紧张忙碌,收割成熟的高粱。

“今年种植了红缨子高粱50余亩,每亩产量大概600斤左右,估计总产量超过30000斤,毛收入预计超过15万元。”种植大户张凯乐呵呵地说。

高粱采收(金沙县融媒体中心供图)

粮食稳,天下安。毕节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,大力实施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千方百计扎紧粮袋子,推动全市粮食稳产增收。

做强“种子芯片”,才能端牢“饭碗”。毕节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, 狠抓种业研发推广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,今年以来,全市选育并初审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25个,化屋小黄姜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优异农业种质资源,威宁县获省级马铃薯良繁基地认定。

毕节市聚焦宜机化改造、灌溉与排水、农田地力提升“三大核心工程”,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大力推广现代山地适用农机装备。上半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2.78万亩,累计建成391.16万亩。认真落实农机扶持政策,实施山地高效农机化项目,支持农机企业研发制造,大力推广小型化、多功能、组合式农机具,全市农机装备保有量达170余万台(套),农机总动力达616万千瓦,创建农机示范县3个,新增各类农机服务组织186家(累计353家),实现255个涉农乡镇全覆盖。同时,毕节市探索推广全程托管“保姆式”、半程托管“订单式”等服务模式,水稻、大豆玉米、油菜关键环节机械化实现“零”的突破。

粮食要稳产,科技是关键。毕节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,2650名农技人员走出办公室,走进田间地头,为农业发展把脉,为粮食稳产开方,为群众增收助力。全市共创建示范点1263个,服务经营主体1610家;成立由37名副高级以上职称农技人员组成3个专家团,深入田间地头,为农把脉问诊。

多措并举,毕节市粮食生产丰收在望。

鼓起钱袋子

位于织金县后寨乡三家寨村食用菌产业园内,160多个大棚错落有致,大棚里,工人们正忙着把一筐筐香菇搬运上车。 

“从制种、上架到采收,只要有活我都干。一年到头只要不懒,挣个两万块钱不得问题。”村民唐玉凤喜滋滋地说。

后寨乡充分利用平均海拔1800米,年平均气温16℃,森林覆盖率达68%这一发展食用菌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,把小香菇做成大产业,全乡已培育家庭农场18个、种植大户147户,带动群众500多人就业,年总产值超过2000万元。

织金县后寨乡三家寨村食用菌产业园内群众正在务工

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先行。毕节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,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转化,夯实冷链仓储物流设施,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,让老百姓从土地里抛出“金疙瘩”,鼓起自家钱袋子。

把农产品转变成商品,才能助力群众增收致富。毕节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转化提升行动,加快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步伐。今年以来,全市新建投产项目6个,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,黔西、大方、赫章三个县区获2023年省级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。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培育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(专业合作社)1259家,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50家。

农业产业要实现规模化发展,需要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。毕节市不断强化政策落实,加强指导服务,采取财政资金奖补、信贷直通车支持等措施,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截至目前,全是已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69家(国家级4家、省级123家、市级342家),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37家(国家级示范社38家,省级示范社516家),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092家(省级家庭农场166家)。

为了乌蒙深处的农特产品能够运出去,毕节大力实施仓储物流冷链体系建设。截至目前,建成农产品产地冷库138个,容积14.3万立方米,建成市场冷库277个,容积81.89万立方米,配备冷藏运输车辆341台,推动形成“1+9+N”冷链体系布局。

毕节市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,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。按照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+农业企业品牌+农产品品牌”的思路,强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,目前已累计认证“二品一标”农产品237个,其中地理标志产品12个、绿色食品35个、有机食品190个,认定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基地104个,数量全省第一。 

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,助推毕节农业产业发展提速,不断鼓起群众钱袋子。

“龙头”闯路子

走进金沙县木孔镇长沟村,村民们正在操作双人采茶机采茶。

推动茶叶机械化采摘,把夏秋茶充分利用起来,打造老百姓的口粮茶,金沙县茶产业在龙头企业金沙贡茶公司的带动下,不断突破发展瓶颈,闯出发展新路。数据显示,在龙头企业带动下,全县茶产业发展超过30万亩。

金沙县秋茶机采

农业要做大做强强,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。

近年来,毕节市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,结合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,大力实施“双换”战略,以资源换投资,以市场换产业,通过争取政策支持,引进优强企业,助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,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。

毕节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,结合全市农业产业现状和资源禀赋,发挥全市市场和资源优势,按照“缺什么补什么”原则,根据预算内投资、地方专项债、农业现代化基金、东西部协作资金、社会投资等资金投向进行精准谋划,重点持续滚动谋划、编制一批成熟度高、带动能力强、经济效益好的社会化投资项目,切实提高项目吸引力、竞争力和项目转换率。

该市聚焦已谋划项目,整合多方资源,挖掘自身潜力,借助产业大招商行动和省市重大招商活动平台,面向央企、500强企业、头部企业、优强企业、专精特新等企业,继续用好领导带头招商、行业招商、县区招商、以商招商、市场招商等多种形式,构建市县联动、合力推动的“一盘棋”招商格局,着力引进一批企业投资落地,加快形成集群规模效应,提升综合竞争力。

截至目前,全市农业现代化方面已转换落地“两换”项目120个计划投资67.62亿元(通过招商引资转换落地75个项目计划投资54.04亿元,已到位资金13亿元)。

通过政策转换, 威宁自治成功争取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,项目获得中央资金700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,威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功申报,实现了我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“从0到1”的跨越。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争取到4672万元中央财政资金分别用于支持七星关、大方、黔西等县区做大做强天麻、肉牛、食用菌产业。

通过招商转换,引进七星关区吉场古树茶开发项目、七星关区100万羽蛋鸡养殖场项目、大方县安乐乡生态肉牛养殖项目、威宁县艾草康养生态智慧农业项目、威宁经开区牛干巴加工等项目,正在乌蒙深处落地生根,拔节生长。

一幅农业现代化的壮美“丰”景,正在乌蒙群山间徐徐铺展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

编辑 周阳

二审 顾野灵

三审 李凯

推荐内容